小的时候,我总是形影不离地跟着哥哥杨必成,以致养成习惯,几十年来,每当哥回汕尾老家,总要约上我一起去串门,拜访旧时同窗、知青伙伴。我也成了哥的第一个听众,听他倾诉着治学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同时也与哥哥分享好心情。
哥哥长我七岁,文革前,哥读高三,我读初一,在同一个学校里,均属“老三届”,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经历和感受,只是哥挫折比我多些。生活中,哥是个性情中人,性格也率真得可以。文革前在汕尾中学读书,课堂上老师讲课,有时对某个问题讲得有偏差时,他总是站起来积极发言,与老师理论,课堂成了他和老师辩论的“舞台”,别的同学成了旁观者。到读高二时写作文,他大谈唯读书论,受到语文老师的批评,满脸沮丧。
下乡后,在地里干农活,哥哥该做工就拼命做工,也没有放弃学习《高等数学》。后哥哥被招工安排回城当民办教师,有了安定的工作,家庭经济也相对宽松。七七年考上华南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哥哥暗暗发誓,不搞出点名堂,无面目见家乡父老!
大学毕业后,他到广东教育学院任教,哥哥在教学之余搞起了数学研究。经历十年文革后,哥的身体、心灵、大脑均伤痕累累,要进入深不可测的数学迷宫,搞抽象思维,不是一件容易事!可哥象一只受伤的孤雁,忍受着四十多年寒窗苦,硬是独辟蹊径,在学术上闯出了一片天。哥的成功,得益于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也得益于他的心里有一个很重的结:“老三届”的情结。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逆境从来对人存在着二种意义:它可以将一个人彻底地毁灭,也可以使一个人从浑浊、昏庸、卑微中历练得更加精明、高贵和强大,而苦难更能激发人类最优秀的品质,那就是抗争命运。哥常谈起,他作为“老三届”中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一员,历经了十年文化断层之后,能读上大学,从社会最底层华丽转身为“天之骄子”,就有了所谓的“精英”意识。可他最不能忘怀的是,文革期间,个人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以致在以后好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为了维护尊严而努力,且立下终身为数学奋斗的宏愿。他把“老三届”中那段倒置的成长经历和特殊的生活磨练,催化成十分难得的原动力;将为追回逝去的十多年时光,演变为奋发进取的“夸父逐日”。后来,虽然他大学毕业后因受年龄限制,按强威说法:学数学要年轻,年届三十多岁的人,已失去了最佳学习和研究的时机,所以他无法留校、考研、读愽、出国留学,以走“经院派”的道路,而只能在普通高校当一名数学教师。可以往的经历告诫他:苍天佑好人,重温旧梦不易;有高才者,常受窗前之苦;多五谷者,须从月下经营。因此,在教学之余,他专心写作数学“不等式”论文,深耕这宝贵的“一亩三分自留地”。
“卅十年磨一剑”。哥在解读高深的数学问题时,却冥冥之中结缘于上个世纪初的两位数学老人:一个是“无冕数学之王”,德国的大卫·希尔伯特(1862-1943);一个是时任欧洲数学会主席的哈代(华罗庚留学英国时的老师)。哈代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推广了希尔伯特于1908年创立的希尔伯特不等式,形成哈代·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理论。可由于哈代的专著过于高深,且其中大部分定理没有给出证明,至使该不等式理论在世界数学史中沉寂了六十多年,直至世纪交替,以杨必成为代表的中国学派引入参量化数学思想方法,才对这一沉寂的不等式理论进行了改进及推广。经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业已在国内外发表了500多篇数学论文(其中180篇为“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17篇刊登在中国权威期刊)及二十七部数学专著(其中十六部为全球最高规格的德国斯普林格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参编专著)。他以独特的东方思维演绎西方数学理论,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八股文化”即:起、承、转、合,与西方哲学中的“三段论”渗透交融,互相吸收,以建立创新的数学成果,并到受到西方数学界的欢迎。历来,数学理论都是由西方人创造把控的,杨必成突破了该框架,从量变到质变,积小胜为大胜,终于创立了庞大的杨·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理论体系,填补了该领域六十多年来的理论空白。
吕烈学兄有诗云:“荣譽得来非造化,几经拼搏始登场”,“休提侥幸,是历尽辛苦”!凡事有得必有失。每人心里都有一本账,大都市里,像必成兄这样的大学教授,一般家里都有二套房,一套是学校安排的教授房,一套是在外边购买的商品房。可必成兄就仅仅有现在住的教授房。因为几十年来,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进了他的学术活动里,每一篇数学论文和每一部专著都倾注了哥哥很大的心血,其出版和发表,还要自掏腰包付出版面费。至今竟著作等身——出版了500多篇数学论文及十一本专著。
哥是幸运的,碰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珍惜伟大时代,贡献毕生力量”。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哥在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中践行他的初心,把自己的所学所悟,传递给祖国的下一代。今天,哥的数学成就业已得到社会认可;明天,更希望他能拿出实在的答卷,向家乡父老汇报! (文/杨建成)
杨必成教授简历
杨必成,男,1946年8月出生于广东汕尾市城区,1966年6月毕业于汕尾中学高中,1968年12月下乡到海丰县公平公社平龙大队当知青,1975年11月回城当民办教师,1977年底以数学满分(200分)的高考成绩考上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1982年1月本科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并分配到广东教育学院(后更名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函数论教研室任教。他长期从事函数论的教学与研究,于1998年评为数学教授,曾任学院数学系主任(1999~2007年), 学院党委委员,兼任全国不等式研究会理事长(2009~2013年,后改任顾问),现任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2006年至今),兼任中山大学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汕尾中学广州校友会会长(2019年~)。多年来,他被聘为多家国际数学杂志编委,及美国《数学评论》、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
他于1986年开始发表数学论文,30多年来,一直从事可和性,算子理论及解析不等式理论的基础应用研究。1998年,他在国际数学期刊(JMAA)发表论文,引入独立参量,推广Hilbert积分不等式;2004年至今,他引入两对共轭指数,首倡参量化数学思想方法,建立起推广的Hardy-Hilbert型不等式及其算子刻画理论,即Yang-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 它填补了该领域60多年来(1934~1997年)的理论空白(《科技日报》2013.9.18语)。业已在国内外数学期刊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180篇为SCI收录,17篇刊登在《数学学报》、《数学年刊》、《数学进展》等中文权威期刊上),并在中国“科学出版社”及国外Springer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1部。此外,他还参编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专著16部(计20章)。
他曾连续13次获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科研贡献奖”(2003~2015年);据《2009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一书记载:2003-2007年发表论文于2008年引用频次,全国数学类前20名排名,杨必成名列第二;2007年底,他被广东省教育工会授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0年,“美国国际传记中心”授予他“2010年度世界风云人物”纪念金牌;他的科研事迹曾2次入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3, 2018年卷)》; 2014年,他被评为“汕尾当代名人”;2015年,他荣获“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奖”,“2015年度中国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人物奖”,“2015年度中国教育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奖”; 2016年,他的事迹获入编新版《世界名人录(第三卷)》(世界科技出版社);2016年3月,他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颁以“Most Influential Scientists of 2016”(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科学家)银质奖盘;2017年2月,他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颁以“Leading Scientists of the Word~ 2017~”(2017年度世界顶尖科学家)荣誉证书;2019年获“建国70周年 中国科技创新杰出人物”证书。2020年1月,杨必成科研事迹入册《祖国赞歌(第二卷)》(326_327页),并编入该书唯一封面人物(中国文献出版社);2021年9月,杨必成被“第十九届中国科学家(国际)论坛”组委会授予《“十四五”科技强国创新驱动领军人物》证书及奖牌;2021年10月19日,《我是科学人》栏目视频:“杨必成:执于探微,不负数学一生”上挂: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央视频、腾讯及今日头条等平台。
2005年至今,《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祖国》、《汕尾日报》及《中国科技网》等七十多家报刊、杂志、网站陆续报道了他的科研业绩。
他的座右铭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勉治学,执于探微”。